景區簡介:
貴州黎平景色迷人,秀麗多姿,境內侗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0%,是全國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縣,從古至今都是侗族地區的文化中心和云貴地區東進南下的前沿要塞。
景點分布:
貴州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在貴州省黔東南邊緣的黎平縣境內,當地旅游資源十分豐富,既有原汁原味的侗族生態文化,又有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,還有以八舟河為中心的自然山水風光,旅游景點有世界之最——橫空絕世的高屯天生橋、有侗鄉之最——建筑藝術堪稱世界一絕的肇興鼓樓群、長征途中的中共中央黎平會議會址、風光迷人的八舟河省級風景名勝區、中挪合建、古樸典雅的侗族生態博物館——堂安侗寨;有整個生態環境保持得完整的弄相山原生型天然森林;有巧奪天工的溶洞群和有驚無險的侗鄉第一漂——西園十里漂流等。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肇興侗寨介紹:肇興侗寨占地18萬平方米,居民800余戶,4000多人,號稱"黎平第一侗寨"。侗寨四面環山,寨子建于山中盆地,一條小河穿寨而過,寨中房屋為干欄式吊腳樓,鱗次櫛比,錯落有致,全部用杉木建造,硬山頂覆小青瓦,古樸實用。
肇興以鼓樓群最為著名,其鼓樓在全國侗寨中絕無僅有,被譽為"鼓樓之鄉"。寨中五團,共建有鼓樓五座,花橋五座、戲臺五座,外觀、高低、大小、風格各異,蔚為大觀。
肇興鼓樓群介紹:“侗鄉第一寨”肇興歷史悠久,寨中有鼓樓5座,花橋5座,戲臺5座,這就是常說的“肇興鼓樓群”。從上往下數依次為仁團、義團、禮團、智團和信團,仁團鼓樓為7層,高21.7米,義團鼓樓為11層,高15.8米,禮團為13層,高23.1米,智團為9層,高14.8米,信團為13層,高28.9米。
鼓樓為木質結構,用四根大杉木為主柱,直達頂層,另立副柱加橫枋豎立于其上,向四周伸展,全以木榫、木栓穿合,不用鐵釘,結實牢固,扣合無隙。
述洞獨柱鼓樓介紹:述洞獨柱鼓樓始建于明崇禎九年(1636年),為純木結構建筑,七層檐四角攢尖頂,密檐式木結構建筑,占地面積55.3平方米,高15.6米,從始建迄今數百年,是整個侗族地區現存的唯一的鼓樓雛形,其建筑工藝精湛,力學結構獨特,該樓只有一根“樓心柱”直貫頂端,已于2001年1月15日列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。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紀堂鼓樓介紹:紀堂地處坡嶺,聚落成三角形,1538年由肇興村分居于此。紀堂鼓樓一共3座,下寨一座,上寨兩座,以下寨最為壯觀。下寨鼓樓始建于清末,高22米,系用16根大杉木構成骨架,造型采用逐層內收梁方和金瓜柱支撐著層層挑出的屋檐,檐口采用人字形斗拱結構,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杉木穿榫構造而成,銜接無隙。全樓為11層,為四角攢尖頂,頂桅鐵制,桅根部串疊五個陶制如意寶瓶;檐上鋪小青瓦,屋脊白石灰抹成,翼角高翹,每一檐角,分別泥塑獅、虎、兔、鳥等動物;一、二層檐間正面中央,泥塑“二龍戲珠”,層層檐下屏坊,磨灰描繪各種故事人物山水,花木動物等壁畫;底層大柱,抱柱楹聯,反映侗家人歡慶升平的心聲。
堂安生態博物館介紹:堂安位于黎平縣肇興鄉境內,距全國最大的侗寨肇興5公里,距黎平縣城72公里,海拔935米,居住著侗族村民160余戶,800多人,已有700多年的歷史,是中國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態博物館。
該寨四面青山,峰巒疊嶂,阡陌縱橫,梯田層疊,山腰間的民居依山就勢,懸空吊腳,井然有序;寨中的鼓樓是該寨的吉祥物,九層密平檐四角攢尖頂,與戲樓、歌坪形成三位一體,顯示出侗族村寨的特征;寨中四通八達,小徑曲曲,步道均用青石板墁地。堂安侗寨的鼓樓、戲樓、吊腳樓民居、石板路、古墓葬群、古瓢井以及水碾、石碓、紡車等古樸典雅的實物,優美的自然環境、豐富多彩的侗族文化、熱情好客的民風,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。
廈格寨介紹:廈格寨位于肇興侗寨東南面6公里,山路2.5公里,村寨坐落于半坡旁凹地之中,海拔710米,全寨分上寨和下寨,現有311戶,1212人,全侗族聚居。廈格寨四周環境十分優美,背靠弄抱山,蔥蔥郁郁的原始森林,村寨背靠青山,面對層層梯田,從遠處望去,寨子若隱若現,清晨,云霧繚繞,傍晚,炊煙裊裊,真可謂浮云托侗寨,似在仙境間。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地坪風雨橋介紹:地坪風雨橋位于地坪鄉村上下寨之間,始建于清光緒八年(1882年),迄今為止已有110多年,橋長56米,橋寬4.5米。該橋造型美觀、雄偉、工藝精湛,成為侗鄉橋梁建筑的代表之作,被譽為“侗族文化在建筑藝術上的結晶。”
高屯天生橋介紹:黎平縣高屯天生橋寬138米,拱高至水面33米,融奇、險、秀為一體,鬼斧神工、巍峨壯觀,是世界最大的天然石拱橋,被列入基尼斯世界之最。天生橋。
少寨紅軍橋介紹:少寨位于黎平縣高屯鎮境內,依山傍水,八舟河繞寨而過。寨子面前田園疊翠,小橋流水,竹林搖曳,綽約多姿;寨子后面,原始森林郁郁蔥蔥。1934年12月,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少寨時,原有的木橋已被聞訊逃跑的偽軍拆毀。為讓紅軍順利過河,少寨的村民冒著嚴寒,點著火把,從家里扛來杉木和枋板與紅軍一道連夜架橋。次日清晨,紅軍隊伍踏著這座木橋繼續前進。后來,人們稱這座橋為“紅軍橋”。
地捫侗寨介紹:地捫位于黎平縣茅貢鄉駐地以北4公里,距縣城45公里,地處寬谷中的小壩子上,一條帶子似的小溪穿寨而過,全寨有483戶2176人,是黎平西線最大的侗寨。
地捫寨內原寨中有5座鼓樓,5座花橋,現僅保存了3座鼓樓和3座花橋,當地民間藝術十分豐富,堪稱“海洋”,有塘公信仰、侗歌文化等獨樹一幟的民間藝術,被稱之為“藝術原生地”,境內臘洞吳文彩墓和登岑日中友好鼓樓的也有一定知名度。
吳文彩之墓介紹:吳文彩,黎平府臘洞人,侗族,生于清嘉慶三年,幼讀詩書,勤奮好學,廣讀詩文,20歲便開始編侗歌,29歲離家追看戲班表演,揣摩戲劇中的表演情節,后返家把自己關在谷倉里專心致志地將漢族戲劇《朱砂記》、《二度梅》的故事情節,改編成侗語表白,侗歌唱腔的《李旦鳳嬌》和《梅良玉》,并確定在舞臺上橫8字的表演形式,牛腿琴伴奏。他因過度勞累,不幸英年早逝,僅活到48歲,侗族同胞稱其為“侗戲鼻祖”。
翹街古城介紹:翹街位于黎平縣城德鳳鎮內,又稱東門街,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東起城垣東門,南至二郎坡荷花塘,全長一公里余,此街兩頭高,中間低,形狀如翹起的扁擔,為此稱為“翹街”。
翹街的大街小巷數不勝數,著名的有馬家巷、姚家巷、張家巷、雙井街、左所坡等,兩旁明清建筑林立,一排排風火墻,一座座四合院,鱗次櫛比,錯落有致,飛檐翹角,彩繪精美,古香古色,清朝至民國時期,翹街成為黎平的商業貿易中心,被譽為“清明上河圖”。
1934年12月14日,中央紅軍進入黎平,進駐翹街,司令部住胡榮順商號,12月18日,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,史稱“黎平會議”。區域內除了保存兩湖會館外,還有黎平會議會址、翹街牌坊、紅軍文化廣場、中央紅軍教導師住址、紅軍干部休養連住址、毛澤東住址等紅色遺址。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南泉山寺介紹:南泉山是黎平城南郊的一座名山,山有八景:古松若虬,曲徑盤空,雙龍吐水,雙井靄霧,菀桂秋香,空中樓閣,孤頂浮嵐,夕陽返照。南泉山寺于明初始建,后毀于兵亂,萬歷35年重建,寺有三殿:大佛殿、靈宮殿、寶頂庵正殿,是湘黔桂毗鄰地區的佛教圣地。
烈士陵園介紹:黎平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縣城南面的南泉山半山腰上,占地面積7366平方米,陵園安葬有13位紅軍戰士和3位解放軍烈士,并立有人民英雄紀念碑。石碑高20.1米,正面鐫刻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”八個大字,背面刻有毛主席“為人民而死,雖死猶榮”和“死難烈士萬歲”的題詞。
黃崗侗寨介紹:黃崗村地處雙江鄉東南部,全村共轄2個自然寨,11個村民小組,325戶,1578人,屬純侗族村寨,是侗族“抬官人”文化和男生侗族大歌的發源地,民族風情濃郁,文化情韻原汁原味,這里禾晾林立,屋舍儼然,鼓樓參天,花橋飛架,寨內小溪流水淙淙,村邊古木掩映,房屋、水輾、谷倉錯落有致,布局合理,村容寨貌和諧統一,是我省內保護得最完整的侗民族村寨。
黃崗村民族節日較多,最為隆重的有正月初七“抬官人”和“6?15”祭天節。
秦溪白塔介紹:秦溪白塔,亦稱秦溪凌云塔,座落在黎平縣城西北35公里處敖市鎮秦溪村。塔始建于清末,復建于民國七年(1919年),于秦嶺東、南山巔還各建有五層小塔一座,俗稱“風水塔”,兩塔相距300余米,與凌云塔形成三角形,遙遙相望。
平善寨介紹:平善位于水口鎮境內,距鎮政府所在地地10公里,距皮高線2公里,地處800米高的山腰上,有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說法,全村只有88戶435人,是一個苗族聚居的典型民族村寨。平善的寨門、鼓樓、戲臺、涼亭、斗牛場、對歌場、古樹等保護完好,有原始山林3000畝,梯田220畝,草場200畝。村容寨貌干凈整潔,民族風情濃厚,空氣清新,是良好避暑山莊。
景區資質:
國家4A級景區
景區特色:
民俗風情、侗寨、風雨橋、古鎮村落、民俗風情
最佳游覽時間:
春夏秋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到達方式:
黎平縣所在鎮叫德鳳鎮,鎮上沒有公交客車,鎮內交通一般為三輪摩托,上車每人1元,送至鎮內各地。
侗鄉門票價格:
縣城及侗寨參觀不收門票
景區開放時間:
全天開放
穿衣:炎熱,天氣炎熱,建議著短衫、短裙、短褲、薄型T恤衫等清涼夏季服裝。
舒適度:較不舒適,白天天氣多云,同時會感到有些熱,不很舒適。
晨練:適宜,天氣不錯,空氣清新,是您晨練的大好時機,建議不同年齡段的人們積極參加戶外健身活動。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推薦貴州旅游線路:黔東南民俗風情游甲茶-西江苗寨-丹寨石橋-鎮遠古鎮-肇興侗寨-岜沙-黃崗侗寨民俗風情體驗7日游
早餐完后我們集合前往【肇興侗寨】,這里被譽為“全球最具誘惑力的目的地之一”。肇興侗寨四面環山,寨子建于山中盆地,兩條小溪匯成一條小河穿寨而過。寨中房屋為干欄式吊腳樓,鱗次櫛比,錯落有致,全部用杉木建造,,古樸實用。原住民們保留著他樸實真摯的生活習俗。
下午我們一起感受最具魅力的山間【古道徒步】,專業的領隊會教大家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,集合后一起前往原生態侗寨【堂安村】,充滿神秘感的堂興古道會讓你在山林,田野,流水中度過難忘時光,領隊會耐心的協助讓每個人堅持到終點。我們會在抵達終點的堂安村吃上一頓美味的侗族晚餐,在山上放眼還可以看到夕陽印在一片片【堂安梯田】的美景,這份徒步上來的寧靜你值得擁有。
吃完早餐出發【岜沙苗寨】,這陽光下最后一個【槍手部落】,岜沙生活的人們因為習俗政府允許終生配槍,岜沙的男人十分重視他們獨有的發髻,【鐮刀剃頭】的習俗更是讓你嘆為觀止,兒子成人禮后父親會為他打造獵槍,他們崇拜樹,每個岜沙人有生之年都會種一棵樹,待離開人世便以此為館,安然長眠。土生土長的岜沙苗族人為我們迎接并帶來他們的古老文化,我們盡情欣賞吧。
添加旅游規劃師微信:15529231880(電話同號)
岜沙吃完午飯約1個小時車程到達【黃崗侗寨】。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,侗族沒有文字,通過歌聲的傳遞把文化傳承保留下來,是中國民間一種多聲部,無指揮,無伴奏,自然合成的藝術。在1986年的法國金秋節術上,貴州的侗族大歌一經亮相,技驚四座,被認為是“清泉般閃光的音樂,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”。我們在黃崗侗寨不僅欣賞他的自然村落的原始狀態,侗族朋友們在門口吹著蘆笙抬著【攔門酒】迎接我們的到來,在鼓樓下,我們要體驗一場原生態天籟之音的【侗族大歌】,深入感觸他們古老的文化習俗。我們拉著手載歌載舞,在互動中體驗侗寨風情。晚飯后前往榕江入住。